当前位置:首页> 重要讲话

王超部长助理在第三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开幕式的致辞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尊敬的郑万通副主席,

尊敬的郭声琨书记,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值此第三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开幕之际,我谨代表参与主办本届论坛的中国商务部,对论坛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与会的海内外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已成功举办两届,已成为泛北部湾国家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精英之间相互交流、共谋发展、推动合作的新平台,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也成为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中的一个新亮点。今年1月,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定位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和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这将为广西和泛北部湾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与泛北部湾各国山水相连,友谊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广西的河浦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成为本地区友好往来的最佳见证。近年来,中国—东盟关系不断迈出新的步伐,双方高层互访频繁,各领域合作交流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进入了全面深入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自中国与东盟签署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和《服务贸易协议》以来,相互间的进口关税逐步降低,市场准入条件大幅改善,贸易、投资环境更加规范和透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与投资。2007年,中国—东盟贸易额达2025亿美元,同比增长26%。今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达1158亿美元,同比增长继续保持26%。截至2007年底,中国—东盟双向投资总额已超过500亿美元。

  泛北部湾区域集中了东盟大多数国家,区域内的中国北部湾地区与泛北部湾各国海陆毗邻,是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的重要前沿,在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中具有地缘优势和战略地位。面向“海上东盟”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将成为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下又一个合作新平台,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符合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共同利益,有利于深化中国与东盟业已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

  女士们、先生们: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已有良好的条件和基础,但也存在着诸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贸易便利化程度尚待提高等困难。因此,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重点就是通过充分发挥海上通道的作用,加强港口物流合作,加快产业对接与分工,促进相互贸易与投资,大力发展临海工业,加快临海城市的发展,形成一批互补互利、相互促进、各具特色的港口群、产业群和城市群。为务实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方认为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互利共赢的原则。在合作中尊重各国的自愿选择,照顾参与各方的舒适度,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使参与国在合作中普遍受益,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二是务实渐进的原则。合作要讲求实际,注重实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要形成完善的合作机制,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然后再选定优先合作领域,有重点、有步骤地务实推进。合作中要充分发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

  三是开放透明的原则。坚持在中国—东盟(10+1)总体合作的框架内,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广泛吸引其他合作伙伴参与,始终保持合作的开放性、包容性和透明度。

  女士们、先生们: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共识已经形成,正准备进入实践的关键阶段。在去年11月召开的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成立联合专家组,就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开展可行性研究”的倡议,得到了泛北部湾国家领导人的积极回应。今年1月,中方成立了由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组成的中方专家组,并召开了首次会议。我们高兴地看到,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今天下午,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联合专家组即将成立,并将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就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目标、优先领域、机制安排、行动计划等进行研究。希望专家们群策群力,开拓创新,科学规划,尽早完成《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交各自国家政府主管部门和领导人决策参考。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正在加速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已开始扬帆远航。中国政府愿与泛北部湾各国以及亚行等国际组织一道,共同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不断向前发展。让我们携起手来,真诚协作、共同努力,共创区域经济合作的新篇章。

  最后,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同时也预祝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联合专家组首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推荐文章: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