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重要讲话

王超部长助理在中美清洁能源论坛上的致辞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2008年1月9日 北京东方君悦饭店

尊敬的博希金助理部长,

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高兴出席中美清洁能源论坛。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博希金助理部长及其率领的美国能源代表团访华表示欢迎,并向举办此次论坛的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和美国驻华大使馆表示感谢。

  女士们,先生们,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已成为影响世界发展未来前景的重要因素。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清洁能源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对全球各国开展能源环保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构筑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与美国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合作。2007年12月在京召开的第18届中美商贸联委会和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上,能源和环境合作均作为重要议题进行讨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美双方同意在未来十年开展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广泛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高效、清洁能源及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应用,并推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在第18届中美商贸联委会结束后,中国发改委与美国农业部、能源部签署了《中美两国关于生物燃料和生物能源合作协议》,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与美国环保局和商务部签署《关于设立中美环保技术与产业合作论坛的谅解备忘录》。我相信,能源和环境合作必将成为今后中美经贸合作中的亮点,希望在座的各位企业代表能够把握其中蕴含的无限商机,实现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政府一贯认为,节约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在《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已颁布实施,《能源法》也即将出台。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中国政府首次发布了《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中国今后将充分依靠能源科技进步,突破能源发展的技术瓶颈,开创能源开发利用新途径。中国还将重点建设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工程,重点发展资源潜力大、技术基本成熟的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太阳能利用等可再生能源,以规模化建设带动产业化发展。中国稳定的能源需求增长以及上述发展规划,不仅为本国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美国等各国能源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也将促进国际能源市场的繁荣和稳定。

  女士们、先生们,

  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目前,中美两国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已连续五年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中美两国间贸易额超过3000亿美元,中国分别超过日本和加拿大,已经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国和第一大进口国。在投资领域,美国是中国吸收外资的重要来源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开始到美国投资发展,双向投资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在此过程中,中国商务部一直致力于促进两国贸易投资的均衡发展,为中美企业合作创造良好环境。近年来,商务部组织开展了多项贸易投资促进活动。2007年5月,为配合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商务部组织了由208家企业、369名企业家组成的"中国贸易投资合作促进团",由马秀红副部长和我分别率领,访问了美24个州、25个城市。代表团访美期间,中国神华集团与美国陶氏公司签署了煤化工项目合作协议书,在陕西榆林共同合作开发煤化工项目。此外,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多个中国国内展览会上设置了美国展馆、展区,希望美国高科技企业积极参与。

  女士们、先生们,

  美国在世界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太阳能技术、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生物发电、废物发电等大多数清洁能源领域拥有高端技术,对华出口潜力巨大。但是,由于美国出口管制制度的影响,美对华高技术贸易却存在着巨额逆差,同日本、欧盟相比,美国高技术产品在中国进口高技术产品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扩大美高技术产品对华出口,有助于缓解双边贸易不平衡状况,符合中美双方共同利益,希望在座的各位美国企业代表能够抓住机遇,扩大能源领域合作,并促使美国政府放宽对华出口管制。

  女士们、先生们,

  中美两国企业在清洁能源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着巨大的潜力。此次中美清洁能源论坛,是中美两国商务部共同推动在这一领域合作的务实举措。希望两国企业界人士深入交流,共同深化两国在清洁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国贸易趋向平衡,推动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的互利共赢发展。

  最后,预祝此次中美清洁能源论坛取得丰硕的成果。

  谢谢大家。

推荐文章: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